科研自动气象站针对特殊监测需求的专用气象站可提升数据应用价值。在森林防火监测中,选择具备高温预警和可燃物湿度监测功能的气象站,当环境温度超过 35℃且空气湿度低于 30% 时,自动发送火险预警。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配备翻斗式雨量计(分辨率 0.2mm)和土壤墒情传感器,可实时捕捉短时强降水和土壤饱和状态,为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在生态保护区,部署带有负氧离子、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的气象站,能为
旅游景点自动气象站低维护需求的免校准型传感器能减少现场维护频次。选用具备长期稳定性的传感器,如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年漂移量≤2% RH)、激光散射式 PM2.5 传感器(免维护周期≥1 年),可延长校准间隔至 1-2 年。雨量传感器采用自清洁翻斗设计,内部涂抹特氟龙涂层减少泥沙附着,配合自动排水结构,在多暴雨地区可减少人工清理次数。设备内置状态自检模块,可实时监测电池电压、传感器故障等信息,通过
9要素自动气象站模块化设计的便携式气象站便于偏远地区的快速部署。设备重量控制在 10kg 以内,支持单人搬运和安装,无需复杂基础施工,采用螺旋地钉或水泥配重即可固定。模块化结构使传感器可按需配置,基础模块包含温湿度、气压、雨量传感器,扩展模块可增加土壤墒情、辐射等要素,满足不同监测需求。数据存储采用本地 SD 卡 + 云端双备份模式,本地可存储 3 个月以上的原始数据,避免通信中断导致的数据丢
综合自动气象站抗恶劣环境的加固型气象站能应对复杂自然条件。设备外壳采用 316 不锈钢材质,防护等级达到 IP66,可抵御暴雨、沙尘、盐雾等侵蚀。传感器选用工业级元件,温度传感器采用宽温型铂电阻(-50℃至 85℃),湿度传感器具备防结露设计,风速风向传感器采用防冰冻轴承,在严寒地区可通过低功耗加热功能防止结冰。支架系统采用热浸镀锌工艺,抗风等级达 12 级,能在山区强风环境中保持稳定。在多雷
环境小型气象站具备北斗卫星通信功能的气象站能突破偏远地区的通信壁垒。在无公网覆盖的山区、荒漠等区域,依托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可实现数据定时回传(支持每小时 1-2 次数据传输),单次报文长度可达 1000 字节,能满足温度、湿度、降水等核心要素的传输需求。设备内置北斗定位模块,可精准记录站点位置信息,便于后期维护管理。与传统卫星通信相比,北斗通信模块成本更低、功耗更小,单站年通信费用可控制在千
温室小型气象站太阳能供电的低功耗一体化气象站是偏远无电区域。这类设备采用高效单晶硅太阳能板(转换效率≥22%)配合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续航能力≥15 天阴雨天),无需依赖市电即可长期运行。设备集成度高,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通信模块整合为一体,减少外接线路故障风险。功耗控制在 5W 以内,通过智能休眠唤醒机制,非采集时段进入低功耗模式,进一步延长续航时间。例如在青藏高原无人区,这种气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