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YJ1】【雨量监测设备制造十余年,竞道科技,经得住市场考验,防洪防汛,我们更专业!厂家直发,欢迎询价!】
一、精准调控灌溉:避免 “盲目浇水",节水又增产
农业灌溉中 “缺水减产、多水烂根" 的问题,可通过一体化自动雨量监测站的实时数据精准解决:
动态匹配灌溉需求
监测站每 5 分钟采集 1 次降雨量、降雨强度数据,实时传输至农业管理平台。平台结合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如小麦拔节期需水量 20-30mm / 周、番茄挂果期需水量 35-45mm / 周),自动计算 “有效降雨量"(扣除地表径流后的实际渗水量)。若一周内有效降雨量已达作物需水阈值,系统自动暂停灌溉计划;若降雨量不足,则推送 “补灌建议",明确补灌时间(如凌晨低温时段)和水量(如每亩补灌 15 立方米)。

实际案例:某小麦种植基地通过监测站数据调控灌溉,在 2024 年春季降雨量偏少的情况下,仅在有效降雨不足时补灌,较传统 “固定周期灌溉" 节水 32%,小麦千粒重提升 5.3%。
预防灌溉与降雨 “叠加伤害"
传统灌溉常因 “天气预报不准",出现 “刚浇完水就下雨" 的情况,导致土壤积水、根系缺氧。一体化监测站支持 “降雨预警联动灌溉",当监测到未来 24 小时降雨量将超 10mm(达到有效补水标准),系统立即暂停已预约的灌溉任务,并向农户推送 “暂停灌溉提醒"。例如某蔬菜大棚基地,2023 年夏季通过该功能避免 3 次 “灌溉 + 降雨" 叠加,减少番茄烂根损失约 15 万元。
二、提前防范农业灾害:降低 “雨灾损失",守护作物安全
农业生产中暴雨引发的内涝、连阴雨导致的病害,可通过监测站提前预警和应对:
预警农田内涝,抢排积水
当监测站检测到 1 小时降雨量超 15mm(短时强降雨标准)或 24 小时降雨量超 50mm(暴雨标准),系统立即触发内涝预警,推送至农户手机端,提醒开启田间排水沟、加固田埂。同时,平台结合地块海拔、土壤渗透率数据,预估积水时间(如黏土地 24 小时降雨量 50mm 后,积水将持续 12 小时),帮助农户提前准备抽水设备。
应用效果:某水稻产区 2024 年汛期,监测站提前 6 小时发出暴雨预警,农户及时疏通排水沟,水稻田积水时间缩短至 4 小时,较未预警区域减产率降低 28%。
辅助防控阴雨病害,减少农药使用
连阴雨天气(如连续 3 天降雨量超 5mm、空气湿度超 85%)易引发小麦赤霉病、草莓灰霉病等病害。一体化监测站实时监测 “降雨量 + 空气湿度" 数据,当数据达到病害高发阈值,推送 “病害防控建议",包括通风时间(如白天中午开棚通风 2 小时)、药剂选择(如小麦赤霉病推荐戊唑醇类药剂)和喷施时机(如降雨间隙无露水时段)。
数据支撑:某草莓种植园通过监测站联动病害防控,2023 年连阴雨期间病害发生率从 23% 降至 8%,农药使用量减少 25%。
三、优化种植规划:依据降雨规律,科学选种与布局
长期降雨数据是农业种植 “选品种、定播期" 的关键依据,一体化监测站可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指导品种选择
监测站存储多年降雨数据(如某地区近 5 年 6-8 月平均降雨量 450mm、最大单次降雨量 80mm),农户可结合数据选择适配品种。例如降雨量偏多的区域,优先选择耐涝品种(如水稻 “湘早籼 45 号");降雨量偏少的区域,选择耐旱品种(如玉米 “郑单 958"),避免因品种与气候不匹配导致减产。
典型应用:某丘陵地区农户参考监测站近 3 年降雨数据,将传统不耐涝的大豆品种更换为耐涝品种 “中黄 301",在 2024 年汛期降雨量超常年 20% 的情况下,大豆亩产仍达 280 公斤,与常年持平。
精准确定播种与收获期
播种期若遇持续降雨,易导致土壤黏重、种子烂种;收获期遇雨则会使谷物发芽、品质下降。一体化监测站可分析历史降雨规律,预测 “最佳播种窗口"(如某棉花产区,根据监测数据确定 4 月中下旬无连续降雨时段为播种期)和 “最佳收获时段"(如小麦成熟后,选择未来 7 天无降雨的时段收割)。
实际价值:某小麦种植户 2024 年依据监测站预测,在 6 月上旬无雨时段完成收割,小麦发芽率仅 0.5%,较去年 “雨中收割" 的发芽率(8.2%)大幅降低,优质麦比例提升 12%。
四、降低人工成本:替代 “人工观雨",提升管理效率
传统农业中需人工定时到田间观测降雨量,耗时耗力且数据误差大。一体化自动雨量监测站实现 “无人值守 + 自动传输",农户无需现场观测,通过手机 APP 即可随时查看实时数据和历史报表,节省 70% 以上的人工观测时间。同时,数据可同步至村集体或农业合作社的管理平台,实现多地块 “统一监测、集中管理",尤其适合规模化种植基地提升管理效率。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