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Articles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低温高湿环境下,网格化空气微站会出现误差吗?

低温高湿环境下,网格化空气微站会出现误差吗?

更新时间:2025-10-20      点击次数:14

  【JD-CQX12】【竞道科技气象环境监测设备厂家,十余年行业经验,各类型气象设备,多参数支持定制,欢迎询价!】

  低温高湿环境下,网格化空气微站会出现误差吗?

  网格化空气微站凭借部署灵活、成本可控的优势,成为城市空气质量精细化监测的重要力量,广泛应用于社区、街道、园区等场景。然而,其紧凑的结构与简化的防护设计,使其在低温高湿环境(如北方冬季降雪天、南方梅雨季)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干扰,出现不同程度的监测误差。不过,通过科学的技术防护与规范运维,可将误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保障数据的参考价值。

  低温高湿环境对网格化空气微站的干扰,主要通过硬件性能、采样过程、数据计算三个维度产生误差。在硬件层面,微站核心的传感器对温湿度极为敏感。当温度低于 - 10℃时,PM2.5 激光散射传感器的激光发射器功率会下降,电路电阻增大导致信号传输延迟,对细微颗粒物的识别灵敏度降低,可能将实际 PM2.5 浓度低估 18%-25%;相对湿度高于 85% 时,气态污染物电化学传感器的电解质溶液易受潮稀释,电极反应速率变慢,不仅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检测响应滞后,还可能出现 “零漂" 现象,即无污染物时仍显示非零浓度。某城市冬季监测数据显示,未做防护的微站 PM2.5 监测值比国控站低近四分之一,正是低温导致传感器性能衰减的典型案例。

网格化空气微站

  采样过程中的冷凝水干扰,是误差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微站多采用自然吸气式采样,低温高湿环境下,空气中的水汽进入采样通道后,极易冷凝成液态水。这些冷凝水会附着在 PM2.5 采样滤膜或传感器探测头上,使部分颗粒物被水吸附,无法参与检测,导致 PM2.5 浓度监测值偏低;同时,液态水会溶解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改变其原有浓度,造成检测结果失真。例如某工业园区微站在梅雨季时,二氧化氮监测值比实际值低 30%,拆解后发现采样通道内积存了大量冷凝水,正是这一问题的直接体现。

  此外,数据计算模型与低温高湿环境的适配不足,也会引发误差。多数微站的浓度计算模型基于常温常湿(20-25℃、40%-60% 相对湿度)环境校准,而低温环境下空气密度增大,相同体积内颗粒物数量实际增加,未修正的模型仍按原密度计算,会低估 PM2.5 浓度;高湿环境下颗粒物易团聚成大颗粒,激光散射法基于颗粒粒径的浓度换算模型,会将团聚后的大颗粒误判为少量大颗粒,同样导致计算值偏低。

  针对这些问题,主流微站已形成成熟的防误差技术方案。首先是主动控温除湿系统,在采样舱与传感器舱内加装微型恒温除湿模块,采用 PTC 陶瓷加热应对低温、半导体除湿解决高湿问题,将舱内环境稳定在 15-25℃、50%-70% 相对湿度。北方冬季微站可自动启动加热功能,当舱温低于 5℃时,PTC 加热器以 30W 功率运行;南方梅雨季时,半导体除湿器每小时能降低 15%-20% 湿度,某品牌微站借此在 - 20℃低温与 95% 高湿环境下,将 PM2.5 监测误差控制在 ±8% 以内。

  其次是采样通道防冷凝设计,在采样口加装旋风式气水分离器与加热采样管。气水分离器通过离心力分离水汽与颗粒物,加热采样管将温度维持在 35-40℃,确保水汽以气态进入通道。某社区微站增设 10cm 长加热采样管后,冬季雨雪天 PM2.5 监测值与国控站偏差从 22% 降至 9%。同时,动态数据修正模型通过实时采集温湿度参数,对原始检测值动态调整,如温度低于 0℃时,每降 5℃PM2.5 原始值乘以 1.03;湿度高于 80% 时,每升 5% 二氧化氮值乘以 1.02,某城市启用该模型后,数据与国控站一致性提升 40%。

  精细化运维同样。每 2 周需清理采样口与气水分离器的冷凝水和灰尘,每月用标准气体校准气态污染物传感器,每季度用标准颗粒物发生器校准 PM2.5 传感器;天气前检查控温除湿模块,加装防风雪罩,某园区暴雪前更换 3 台故障加热器,确保微站正常运行;后台平台实时监控数据,发现异常(如 PM2.5 骤降至接近零)时,结合周边数据与国控站数据比对,标记无效数据并运维。

  综上,低温高湿环境下网格化空气微站确实可能出现误差,但通过 “技术防护 + 精细化运维",可有效控制误差。目前部分微站已能在 - 30℃至 95% 相对湿度环境下稳定运行,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用户只需选择防护功能完善的微站并规范运维,就能最大限度规避环境干扰,获得可靠监测数据。


15666886209
欢迎您的咨询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
在线客服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2025 竞道光电  备案号:鲁ICP备20021226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