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CQ4】【竞道科技虫情监测设备厂家,十余年行业经验,专注于智慧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厂家直发,可定制!欢迎询价!】。
智能虫情监测站如何实现 “无人值守"?智能化功能解析
在偏远农田、山区果园等人力难及的场景中,传统虫情监测需依赖人工定期巡查、分拣、记录,效率低且易遗漏关键虫情。而智能虫情监测站凭借 “自主运行、自动处理、远程可控" 的特性,摆脱对人工的依赖,实现 “无人值守"。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维度智能化功能,覆盖 “供电 - 诱捕 - 识别 - 传输 - 维护 - 预警" 全流程,每个功能模块都精准解决 “无人场景下如何稳定工作" 的痛点,具体解析如下。
一、自主供电功能:解决 “偏远地区没电用" 的核心难题
“无人值守" 的前提是保障设备持续供电,智能虫情监测站通过 “多能源互补 + 智能能耗管理",实现长期离网运行:
多能源供电系统:主流设备采用 “太阳能 + 锂电池" 组合,部分环境款加装风能模块。太阳能板选用高效单晶硅材质,转化率达 22% 以上,即使在多云天气,单日发电量也能满足设备 12 小时运行需求;锂电池容量多为 100Ah-200Ah,支持 - 20℃至 60℃宽温工作,满电状态下可保障设备在连续阴雨天气(7-10 天)正常运行。例如在内蒙古草原的牧草种植区,冬季光照不足时,监测站会自动切换 “太阳能 + 风能" 双供电模式,避免因供电中断导致监测停摆。
智能能耗管理:设备搭载能耗监测芯片,可根据虫情活跃度、环境光照自动调节功耗。例如夜间害虫活跃度高时,自动提升诱虫灯功率(从 15W 增至 30W)以增强诱捕效果;白天害虫活跃度低且光照充足时,降低芯片运行频率,同时将多余电量储存至锂电池;当电池电量低于 20% 时,自动关闭非核心功能(如高清图像预览),仅保留 “诱捕 + 数据传输" 基础功能,确保关键数据不丢失。
二、自动虫情处理功能:替代人工完成 “诱捕 - 分拣 - 识别 - 统计" 全流程
无人场景下,无法依赖人工分拣害虫,智能监测站通过 “自动化机械结构 + AI 智能识别",实现虫情处理全自主:
自动诱捕与收集:设备根据目标害虫特性,搭载 “智能光谱诱虫灯 + 自动调节诱芯"。诱虫灯可通过后台远程切换光谱(如针对鳞翅目害虫的 365nm 紫外光、针对鞘翅目害虫的 450nm 蓝光),无需人工现场更换;性信息素诱芯则设计为 “自动更换装置",预设多组诱芯(可存储 1-3 个月用量),到预设周期后,机械结构自动推出新诱芯、回收旧诱芯,避免人工频繁换药。收集仓采用 “倾斜式漏斗 + 防逃逸网格",害虫被诱捕后自动滑落至收集盒,同时网格可防止益虫(如蜜蜂)误闯后逃逸,兼顾诱捕效率与生态保护。
AI 自动识别与统计:收集盒内的高清摄像头(2000 万像素 + 微距镜头)每 2 小时自动拍摄虫情图像,AI 识别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的害虫特征库(涵盖 500 + 种农业害虫),3 秒内完成 “种类识别 - 数量统计 - 虫体大小分析"。例如监测到 “稻飞虱 12 头、稻纵卷叶螟 5 头,虫体长度多为 3-4mm(成虫阶段)",数据会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包含害虫种类占比、生长阶段分布),无需人工肉眼分拣计数。若遇到疑似未知害虫,系统会标记 “待确认" 并上传原始图像至后台,提醒农技人员远程复核,兼顾自动化与准确性。
三、远程数据传输与控制功能:实现 “千里之外能监控、能操作"
无人值守不代表 “无人管理",智能监测站通过 “多网络适配 + 远程控制界面",让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即可掌控设备状态:
稳定数据传输:设备支持 4G/5G/LoRa 多网络模式,偏远山区 4G 信号弱时,自动切换 LoRa 远距离通信(传输距离 1-3 公里,适配山区基站覆盖不足场景),数据上传延迟控制在 5 分钟内。传输内容不仅包括虫情数据,还实时同步设备状态(如太阳能板发电量、电池电量、诱虫灯工作状态),例如后台显示 “诱虫灯亮度异常(低于正常 80%)",工作人员可远程判断是否需要更换灯管。
远程控制界面:配套的 Web 端管理平台或手机 APP,提供 “设备控制 - 参数设置 - 历史数据查询" 全功能。工作人员可远程调整诱虫灯开关时间(如根据作物生育期,将诱捕时段从 “18:00-6:00" 改为 “20:00-5:00")、修改虫害预警阈值(如水稻孕穗期将稻飞虱阈值从 80 头 / 百丛降至 60 头 / 百丛),甚至可远程启动 “设备自检" 功能,让监测站自动排查摄像头角度、收集盒密封性等潜在问题,无需现场操作。
四、异常自动应对功能:解决 “无人维护时设备出故障" 的痛点
即使设备设计再稳定,长期户外运行仍可能遇到突发状况,智能监测站通过 “异常监测 + 自动处置",减少人工维护需求:
故障自动报警与处置:设备内置多组传感器,可监测 “雨水侵入、部件松动、虫害堵塞" 等异常。例如雨水渗入收集仓时,湿度传感器触发报警,同时设备自动启动 “排水泵 + 加热烘干" 功能,避免虫体腐烂影响识别;若收集盒内虫尸堆积过多(超过容量 80%),红外传感器会触发 “自动清虫" 机制 —— 机械刮板将虫尸推入密封储物盒(可储存 1 个月虫尸),同时后台推送 “需清理储物盒" 提醒,延长人工清理周期。
环境自适应调节:面对天气,设备可自动调整运行策略。例如遭遇暴雨时,自动关闭诱虫灯灯罩,同时升起防雨挡板,防止雨水冲刷电路;高温天气(超过 35℃)时,设备顶部的散热风扇自动启动,配合机身散热孔形成空气对流,避免电路板因高温烧毁;低温天气(低于 0℃)时,摄像头与电池仓自动开启加热膜(功率 5W),防止镜头结霜、电池电解液凝固。
五、智能预警功能:让 “无人值守" 不止于 “监测",更能 “预警"
智能虫情监测站的 “无人值守" 并非仅停留在 “自动运行",更通过预警功能实现 “主动防控"。系统将实时虫情数据与历史数据库、环境数据(温湿度、降水)结合,通过种群增长模型预判虫害趋势。当害虫数量达到预警阈值的 80% 时,自动向工作人员推送 “中风险预警",建议加强监测;超过阈值时,推送 “高风险预警",同步附上针对性防治建议(如 “推荐使用 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每亩 15 克")。例如在云南普洱茶园,监测站提前 7 天预警茶小绿叶蝉爆发,工作人员远程指导农户精准施药,避免人工巡查延误防控时机。
综上,智能虫情监测站实现 “无人值守",本质是通过 “自动化替代人工操作、智能化解决突发问题、远程化实现集中管理",将传统依赖人力的监测流程,转化为设备自主运行、数据实时流转、风险提前预警的智能化体系。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偏远场景,更能大幅降低监测成本(每亩每年可减少人工成本 200-300 元),为规模化农业生产提供高效、精准的虫情监测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