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DM1】【地埋式积水监测设备选竞道科技,十余年厂家,高精度,长续航,为您守护交通安全!】
不同路段积水监测,用同一台道路积水点监测站设备可行吗?
在城市防汛部署中,常有 “能否用同一台道路积水点监测站,兼顾多个路段监测" 的疑问 —— 尤其是在预算有限、路段距离较近的场景下,这种想法看似能节省成本,但实际能否可行?答案并非绝对,需结合设备特性、路段差异、监测需求综合判断,既存在 “短期临时可行" 的情况,也有 “长期常规监测不可行" 的限制。
从设备 “硬件特性" 来看,同一台监测站短期临时用于相似路段,具备一定可行性。道路积水点监测站的核心功能是 “采集积水深度、降雨量、现场视频",其硬件模块(传感器、数据传输单元、供电系统)具备一定通用性:若需监测的多个路段距离较近(如同一街区内的 2-3 个低洼路口,间距不超过 500 米)、地形条件相似(均为平坦路面,无明显坡度差异)、积水风险等级接近(均为中轻度积水风险,无下穿隧道等高危区域),可临时将设备在不同路段间移动部署 —— 比如早高峰前将设备安装在交通流量大的 A 路口,午间车流减少后转移至易积水的 B 路口,通过 “错峰移动" 实现多路段监测。同时,部分便携式监测站(重量 5-10kg,支持太阳能供电)设计初衷就是 “灵活部署",无需复杂安装,1-2 人即可完成转移,短期应对突发降雨时,能满足多路段临时监测需求。

但从 “长期常规监测" 角度看,同一台设备难以满足不同路段的差异化需求,存在明显局限性。首先是 “监测覆盖效率不足"—— 道路积水具有 “突发性、局部性" 特点,暴雨天可能多个路段同时出现积水,若仅靠一台设备轮流监测,必然存在 “监测空白期":当设备在 A 路段采集数据时,B 路段若突发积水,可能因未被监测导致预警滞后,错过最佳处置时间。比如某次强降雨中,某街区 A、B 两个路口同时积水,而监测站正部署在 A 路段,等 1 小时后转移至 B 路段时,B 路段积水已超 20cm,导致多辆小车涉水熄火。
其次,不同路段的 “监测参数需求不同",同一台设备难以全面适配。比如下穿隧道需重点监测 “积水上涨速度"(因空间封闭,积水可能在 10 分钟内从 5cm 涨至 30cm),需设备设置 “1 分钟 / 次" 的高频数据采集间隔;而普通低洼路段更关注 “积水深度阈值"(如超 15cm 需预警),采集间隔设为 “5 分钟 / 次" 即可。若用同一台设备监测两类路段,要么因高频采集导致隧道监测时耗电过快(续航不足),要么因低频采集导致普通路段预警滞后。此外,部分路段需特殊监测功能:临近学校的路段需联动 “声光报警" 提醒学生绕行,而郊区公路需增强 “抗干扰能力"(避免农田信号影响数据传输),同一台设备若未针对性配置功能模块,监测效果会大打折扣。
再者,“安装与维护成本" 反而可能增加。常规道路积水监测站需固定安装在路边立杆或井盖旁,若频繁在不同路段移动,每次安装都需重新调试传感器(校准测量精度)、布置供电线路(太阳能板需重新定位采光角度)、测试数据传输(确保与平台信号连通),单次转移成本约需 2-3 小时人工,长期频繁移动的人工成本,可能超过新增一台设备的费用。同时,设备在转移过程中易因颠簸、碰撞损坏传感器(如超声波探头外壳破裂),反而导致监测数据失准,增加维修成本。
还有 “数据管理与预警效率" 的问题。城市防汛平台需对不同路段的积水数据进行 “分区管理、精准推送"—— 比如 A 路段积水预警需推送给周边 3 公里市民,B 路段需推送给交警部门。若同一台设备交替采集不同路段数据,平台需频繁切换设备所属 “路段标识",易出现数据归属错误(如将 A 路段数据标注为 B 路段),导致预警信息推送错位,反而引发混乱。
综合来看,同一台道路积水点监测站仅适用于 “短期、临时、小范围、相似路段" 的应急监测,如突发暴雨时补充未覆盖区域的监测空白。而对于 “长期、常规、多类型" 的路段监测,更建议根据路段特性 “按需配置专用设备":对高危路段(下穿隧道、学校周边)配置功能全面的固定式监测站,对中低风险路段配置经济型便携式设备,既能保证监测精准高效,也能实现 “成本与效果" 的平衡。毕竟,道路积水监测的核心目标是 “及时预警、保障安全",若为节省成本而牺牲监测效率,反而可能因预警不及时造成更大损失。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