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Articles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全天候监测不是神话?坝体位移监测设备工作原理解析

全天候监测不是神话?坝体位移监测设备工作原理解析

更新时间:2025-11-06      点击次数:5

  【JD-WY1】【GNSS位移监测站,毫米级精准监测,大坝安全项目建设选竞道科技,十余年经验,我们更专业!多款地质灾害设备,一站购齐,更具性价比!欢迎致电询价!】。

  大坝作为水利工程的核心枢纽,其坝体位移哪怕是毫米级变化,都可能引发渗漏、溃坝等重大安全风险。传统人工监测受天气、时间限制,难以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守护,而如今坝体位移监测设备凭借技术突破,让 “全天候监测" 从理想变为现实。它究竟如何突破环境与时间的限制,持续捕捉坝体的细微形变?其工作原理可从信号采集、环境适应、数据处理三大核心环节展开解析。

  多源信号融合采集技术,是坝体位移监测设备实现 “全天候感知" 的基础。这类设备以 GNSS 技术为核心,同时融合倾角传感器、渗压计等辅助监测模块,构建 “主辅结合" 的信号采集体系。在 GNSS 信号接收端,设备采用多系统兼容设计,可同步接收北斗、GPS、GLONASS 等卫星信号,搭配高增益抗干扰天线 —— 即便遭遇暴雨、浓雾天气,卫星信号受遮挡或衰减时,设备仍能通过多星多频信号的交叉验证,保证定位数据不中断。例如在暴雨频发的南方水库,当单颗卫星信号因云层遮挡丢失时,设备可自动切换至其他系统卫星,确保每 10 秒生成一组坝体坐标数据。同时,辅助的倾角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坝体倾斜角度,与 GNSS 位移数据形成互补,避免因天气导致的 GNSS 信号短暂失锁而出现监测空白,实现 “卫星信号 + 本地传感" 的双重保障。

坝体位移监测设备

  环境适应性设计,是设备突破天气限制、实现 “全年无休" 运行的关键。坝体监测设备多部署在水库岸边、坝顶等露天环境,需直面高温暴晒、低温冰冻、强降雨、高湿度等考验。为此,设备在硬件设计上采用多重防护措施:外壳选用 304 不锈钢材质,搭配 IP68 级防水密封工艺,可抵御持续暴雨浸泡和高湿度侵蚀,避免内部电路短路;核心部件搭载温度补偿模块,当环境温度降至 - 30℃时,模块自动启动加热功能,防止电池、芯片因低温失效;在防雷设计上,设备内置多级防雷器,能将雷电感应产生的瞬时高压导入大地,避免雷击损坏信号接收与传输模块。以西北某高原水库为例,冬季低温达 - 25℃,夏季最高温超 40℃,监测设备依靠环境适应设计,连续 3 年运行,从未因天气中断监测。

  实时数据处理与智能预警技术,则让 “全天候监测" 从 “持续采集" 升级为 “有效守护"。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并非直接传输,而是先经过本地预处理: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去除暴雨冲击、风力振动等干扰因素导致的异常数据,确保位移数据真实反映坝体形变趋势。随后,数据通过 “4G/5G + 北斗短报文" 双链路传输至后台监测平台 —— 当库区公网信号中断时,北斗短报文可实现数据应急传输,避免监测 “断联"。平台则通过时序分析模型,对比历史位移数据与实时数据,若发现坝体位移速率超出安全阈值(如 24 小时位移超 3 毫米),立即触发声光预警、短信推送,通知运维人员及时排查。

  从多源信号采集到环境防护,再到智能数据处理,坝体位移监测设备通过技术协同,打破了天气与时间对监测的限制,让 “全天候守护大坝安全" 成为现实。在气候变化加剧、水利工程安全要求提升的背景下,这类设备不仅为大坝运维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更推动水利安全监测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警" 转型,为保障流域防洪安全、水资源利用安全筑牢技术防线。


15666886209
欢迎您的咨询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
在线客服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2025 竞道光电  备案号:鲁ICP备20021226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