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XQ4】【竞道科技校园教学气象站,多种配置,任您选择,助力校园气象科普发展!厂家直发,更多优惠,欢迎咨询问价】!
科普校园气象站的 LED 屏该如何设置才适配学生观测
科普校园气象站的 LED 屏是连接 “气象数据" 与 “学生认知" 的核心载体,需围绕 “看得懂、看得清、用得上" 三大原则,结合小学、初高中学生的认知差异与观测场景(如课间快速查看、课堂深度分析),从内容筛选、界面设计、安装细节、功能适配四方面优化设置,让 LED 屏既成为气象数据展示窗口,又成为科普教学工具。
一、显示内容:按学段筛选,兼顾 “直观性" 与 “探究性"
(一)小学段:简化数据,关联生活认知
小学阶段学生对抽象数据理解能力较弱,LED 屏内容需 “去专业化、强生活化",聚焦 4 类核心信息,避免复杂参数:
基础气象要素:仅显示温度(单位℃,保留整数,如 “25℃")、湿度(单位 % RH,取整,如 “60%")、风向(用 “东风"“西南风" 等方位词,搭配箭头图标 “→")、天气现象(用卡通图标 + 文字,如 “🌞 晴"“🌧️ 小雨"),不显示气压、日照时数等抽象数据;
生活提示:结合数据添加通俗建议,如 “温度 28℃,湿度 70%→今日闷热,建议穿短袖、多喝水"“风力 3 级→适合户外跳绳,注意防晒",将数据与学生日常活动关联,帮助建立 “数据 - 生活" 的联系;
观测小任务:每日滚动显示 1 个简单任务,如 “今天的风向是东风,观察国旗飘向哪个方向?"“记录放学时的温度,和早上比变化了多少?",引导学生主动观测,任务语言需口语化,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科普小贴士:每周更新 1 条气象小知识,如 “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雨后空气中有小水珠,阳光穿过水珠会折射出彩色光",搭配简笔画图标(如彩虹、水珠),增强趣味性。
例如,某小学 LED 屏在雨天显示 “🌧️ 中雨,今日降水 15mm→雨滴像小珍珠,试着观察雨滴落在地面的形状吧!",既展示数据,又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二)初高中段:丰富维度,支撑探究分析
初高中学生需通过数据开展深度思考,LED 屏内容需 “多要素、可对比",覆盖 6 类信息,满足课题研究需求:
完整气象要素:显示温度(保留 1 位小数,如 “24.5℃")、湿度(% RH,保留整数)、风速(单位 m/s,保留 1 位小数,如 “2.3m/s")、风向(方位词 + 角度,如 “东北风 45°")、降水量(单位 mm,保留 1 位小数,如 “8.2mm")、气压(单位 hPa,如 “1012hPa"),数据格式统一,便于记录分析;
数据趋势图:滚动显示 24 小时核心数据曲线,如温度变化曲线(横轴时间、纵轴温度)、降水柱状图(横轴时段、纵轴降水量),曲线用不同颜色区分(如红色表温度、蓝色表降水),图例清晰,支持学生直观观察数据波动;
对比数据:每日更新校园气象站与当地气象站(如 “中国天气网" 数据)的对比值,如 “校园温度 25.1℃,数据 24.3℃,偏差 + 0.8℃",标注偏差原因提示(如 “可能受校园热岛效应影响"),引导学生探究差异;
课题支持信息:结合教学进度显示相关数据,如地理课学习 “气候类型" 时,显示近 30 天降水与温度均值,标注 “当前数据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特征";物理课学习 “气压与海拔" 时,显示校园与周边高地(如附近山顶)的气压对比,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某中学通过 LED 屏展示的 “月降水变化图",成为学生 “校园降水与城市排水关系" 课题的核心数据来源,体现了 LED 屏的探究支撑价值。
二、界面设计:按认知习惯优化,兼顾 “清晰性" 与 “引导性"
(一)视觉布局:分区域展示,避免信息混乱
无论哪个学段,LED 屏界面均需 “分区明确、重点突出",避免信息堆砌:
小学段:采用 “上图标、下文字" 布局,顶部 2/3 区域显示核心数据与卡通图标(如温度图标用温度计造型、风向用箭头造型),图标尺寸不小于 10cm×10cm,便于远距离识别;底部 1/3 区域显示生活提示与小任务,文字字号不小于 24 号,用彩色字体区分(如红色表温度、蓝色表提示);
初高中段:采用 “左实时数据、右趋势图" 布局,左侧 1/2 区域分栏显示 6 项气象要素(每栏 1 项,含名称、数据、单位),文字字号 20-22 号;右侧 1/2 区域显示 24 小时趋势图,图表占比不低于 80%,坐标轴标注清晰,避免文字遮挡曲线。
界面背景色统一为浅色系(如浅蓝、米白),避免深色背景吸热导致屏幕过热,同时提升文字对比度 —— 小学段用 “浅色背景 + 彩色文字",初高中段用 “浅色背景 + 黑色文字",确保晴天强光下仍能清晰观看。
(二)交互逻辑:简化操作,适配学生使用
LED 屏需支持简单交互,满足学生自主查看需求,但操作门槛需适配学段:
小学段:设置物理按键(如 “上一页"“下一页"“声音开关"),按键尺寸不小于 5cm×5cm,标注卡通图标(如 “▶️" 表下一页),避免复杂触控操作;默认自动滚动显示(每 30 秒切换 1 页),无需学生手动操作,仅在有教师指导时启用按键交互;
初高中段:支持触控操作(如点击趋势图可放大查看细节、点击数据项可显示历史记录),同时保留物理按键备用;设置 “数据导出" 按钮,学生可通过 U 盘插入导出近 7 天数据(格式为 Excel),无需教师授权,方便课题使用。
例如,某校园 LED 屏的触控功能,让初高中学生可自主放大温度曲线,查看某一时刻的精确温度值(如 “14:30 温度 25.8℃"),提升数据获取的便捷性。
三、安装位置:按观测场景选址,兼顾 “可视性" 与 “安全性"
(一)位置选择:覆盖核心活动区域
LED 屏需安装在学生日常活动频繁、视野开阔的位置,确保高使用率:
优先区域:小学段选操场入口旁、教学楼一层大厅(靠近科学教室);初高中段选实验楼门口、校园广场中心,这些区域学生课间、课后停留时间长,便于快速查看;
避开区域:远离高大树木、建筑物阴影区(避免阳光直射屏幕导致反光,或阴影遮挡屏幕),远离操场运动区(防止球类撞击屏幕),远离校门口交通要道(避免学生停留查看时影响交通)。
(二)安装高度:适配学生身高,确保舒适观测
安装高度需按学段学生平均身高设计,避免仰头或低头查看导致疲劳:
小学段:屏幕底边距地面 1.2-1.5m,屏幕中心高度与 1-6 年级学生平均视线高度(约 1.3-1.6m)匹配,学生站立时无需仰头即可看清全屏;
初高中段:屏幕底边距地面 1.5-1.8m,屏幕中心高度与初高中学生平均视线高度(约 1.6-1.9m)匹配,兼顾站立与行走时的观测需求。
屏幕与周边障碍物(如护栏、灌木)的距离不小于 1m,预留观测空间,避免学生拥挤查看时发生碰撞。
四、功能设置:按教学需求适配,兼顾 “实用性" 与 “扩展性"
(一)基础功能:保障稳定运行,满足日常观测
亮度调节:支持自动与手动双模式,自动模式根据环境光强调节(如晴天亮度 80%、阴天 50%、夜间 30%),避免强光下看不清或夜间过亮耗电;手动模式由教师控制,如课堂演示时调至最高亮度,夜间无人时调至低亮度;
时间同步:与校园时钟或网络时间自动同步,确保数据记录时间准确,避免因时间偏差导致数据混乱;
故障提示:当设备故障(如传感器断开、数据传输中断)时,屏幕显示 “🔴 设备故障,请联系气象站指导教师",并标注教师,方便学生及时上报。
(二)拓展功能:衔接教学活动,提升科普价值
课堂联动:支持教师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屏幕显示内容,如科学课讲解 “温度变化" 时,教师远程切换至 “24 小时温度曲线" 页面,配合讲解数据波动规律;
科普活动支持:举办 “气象知识竞赛" 时,屏幕滚动显示竞赛题目(如 “下列哪种天气现象对应湿度最高?A. 晴 B. 小雨 C. 大雾"),学生通过抢答器作答,屏幕实时显示答案与解析;
数据共享:初高中段 LED 屏支持连接校园 WiFi,学生通过扫码(屏幕显示二维码)查看历史数据(如近 30 天降水记录),无需现场记录,提升数据获取效率。
某小学在 “世界气象日" 活动中,教师通过远程控制 LED 屏,循环播放气象科普动画与互动题目,让 LED 屏成为活动的核心互动载体,有效提升了科普效果。
综上,科普校园气象站 LED 屏的设置需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学段的内容筛选、适配认知的界面设计、贴合场景的安装细节与支撑教学的功能设置,让 LED 屏从 “数据显示器" 升级为 “科普教学工具",真正适配学生的观测与学习需求,助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