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Articles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农业田间气象站助力病虫害防治:温度湿度数据如何指导科学用药?

农业田间气象站助力病虫害防治:温度湿度数据如何指导科学用药?

更新时间:2025-09-16      点击次数:7

  【JD-NQ14】【竞道科技农业自动气象环境监测设备,助力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气候研究、智慧农业项目设备一站购齐,更多优惠,欢迎询价!】。

  农业田间气象站助力病虫害防治:温度湿度数据如何指导科学用药?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的 “持久战",传统用药常陷入 “见虫就喷、见病就打" 的盲目误区 —— 要么错过最佳防治期导致药效减半,要么盲目增加用药频次造成农药残留与成本浪费。事实上,绝大多数病虫害的发生、繁殖与扩散,都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农业田间气象站通过实时捕捉温湿度变化,能为科学用药提供精准依据,让防治从 “经验判断" 转向 “数据驱动",既提升防效,又减少农药使用。

  一、温度数据:锁定病虫害 “活跃窗口期",精准把握用药时机

  温度直接影响病虫害的生长发育速度与活动能力,只有在适宜温度区间内,病虫害才会大量繁殖、危害作物,此时用药能直击 “要害",事半功倍。田间气象站通过监测日平均温度、昼夜温差,可精准锁定这一 “活跃窗口期"。

农业田间气象站

  以常见的小麦蚜虫为例:其适宜繁殖温度为 20-25℃,当田间气象站监测到日平均温度连续 3 天稳定在 20℃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 8℃时,蚜虫卵孵化率会大幅提升,若不及时防治,7-10 天种群数量可增长 10 倍以上。此时用药,药剂能有效杀灭若虫与成虫,防效可达 90% 以上;若温度低于 15℃,蚜虫活动能力弱、取食量少,即使用药,防效也不足 60%,还会造成药剂浪费。

  再如水稻稻飞虱:适宜温度为 22-28℃,当气象站监测到日平均温度超 25℃,且连续 5 天无降温时,稻飞虱会从稻株下部向上部迁移危害,此时选用触杀型药剂(如吡虫啉),结合早晨或傍晚(稻飞虱活跃时段)喷雾,能有效减少虫口密度;若温度超 30℃,稻飞虱会躲入稻株基部,药剂难以接触,防效会显著下降。

  此外,温度还影响药剂活性:如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在 25-30℃时活性最高,当气象站监测到该温度区间时使用,能快速杀灭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若温度低于 18℃,生物农药活性降低,需改用化学农药,避免延误防治。

  二、湿度数据:预判病虫害 “爆发风险",优化药剂选择与用量

  湿度决定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与传播能力 —— 高湿环境易诱发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霜霉病),也会影响药剂附着与渗透;低湿环境则不利于病虫害扩散,但可能导致药剂挥发过快。田间气象站通过监测空气相对湿度、叶面湿度,可预判风险并调整用药方案。

  针对蔬菜霜霉病(如黄瓜、白菜霜霉病):当气象站监测到空气相对湿度连续 5 天超 85%,且叶面湿度持续 6 小时以上(夜间露水多易满足),霜霉病孢子会大量萌发,侵入作物叶片形成病斑。此时需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甲霜・锰锌),并适当增加药剂用量(按推荐剂量的 1.2 倍),同时配合通风降湿(如开启大棚风机),药剂能通过叶片吸收传导至全株,有效抑制病害扩散;若湿度低于 75%,霜霉病孢子萌发率不足 10%,只需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按常规剂量即可,无需过量用药。

  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而言:其发病需满足 “湿度超 80%+ 连续 2 天降雨" 的条件,当田间气象站监测到雨后空气湿度超 85%,且未来 3 天仍为阴天时,病害会快速蔓延,此时需在雨后 24 小时内喷施治疗性杀菌剂(如戊唑醇),若延误至 48 小时后,病斑已形成,药剂仅能控制新病斑产生,老病斑仍会扩大危害。

  湿度还影响药剂剂型选择:如空气湿度超 90% 时,避免使用粉剂(易结块,难以均匀喷雾),应选用乳油或悬浮剂,这类剂型在高湿环境下附着力强,能在叶片表面形成保护膜;若湿度低于 60%,可选用粉剂或可湿性粉剂,减少药剂挥发,提升防效。

  三、温湿度联动:构建 “风险预警模型",减少盲目用药

  单一温湿度数据虽能提供参考,但将两者结合,构建 “温湿度风险预警模型",能更精准预判病虫害爆发趋势,避免盲目用药。田间气象站可自动记录温湿度组合数据,当达到特定阈值时,推送用药提醒。

  以番茄灰霉病为例:当气象站监测到 “日平均温度 15-20℃+ 空气相对湿度超 90%" 的组合条件,且持续 3 天时,灰霉病会进入爆发期,此时需立即喷施腐霉利等药剂,同时减少浇水、加强通风;若仅满足高湿(超 90%)但温度低于 12℃,或仅满足适温(15-20℃)但湿度低于 80%,病害爆发风险低,只需定期巡查,无需用药。

  再如棉花红蜘蛛:其适宜条件为 “日平均温度 28-32℃+ 空气相对湿度 50-60%",当气象站监测到该组合时,红蜘蛛会快速繁殖,危害叶片,此时选用阿维菌素等杀螨剂,按推荐剂量喷雾即可;若湿度超 70%,红蜘蛛易感染真菌病害,自身种群数量会下降,可减少用药频次,避免农药残留。

  四、实战案例:数据指导下的病虫害防治增效降本

  在山东聊城的蔬菜种植基地,农户通过田间气象站监测温湿度,对黄瓜病虫害防治进行优化:当监测到 “温度 22-26℃+ 湿度 80-85%" 时,预判黄瓜白粉病即将发生,提前喷施醚菌酯(保护性杀菌剂),用药 1 次即可控制病害,防效达 85%,每亩用药成本仅 25 元;而过去未用气象站时,农户常等到叶片出现白粉后才用药,需连续喷施 2-3 次治疗性杀菌剂,每亩成本超 60 元,防效还不足 70%。

  在河南周口的小麦产区,依托气象站温湿度数据,农户精准防治小麦赤霉病:当监测到 “开花期 + 日平均温度 18-22℃+ 湿度超 85%" 时,立即喷施氰烯菌酯,用药 1 次即可有效预防,赤霉病发生率控制在 5% 以内;周边未用气象站的农户,因错过最佳防治期,赤霉病发生率达 20%,不仅减产,还导致小麦品质下降(毒素超标)。

  农业田间气象站的价值,在于将温湿度这两个 “无形" 的气候因子,转化为 “有形" 的用药指导依据。它让病虫害防治告别了 “凭感觉、靠经验" 的盲目模式,通过精准锁定时机、优化药剂选择、减少用药频次,实现了 “防效提升、成本降低、残留减少" 的多重目标。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田间气象站将成为病虫害绿色防控的 “核心工具",为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5666886209
欢迎您的咨询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
在线客服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2025 竞道光电  备案号:鲁ICP备20021226号-16